卡尔.奥尔夫
卡尔.奥尔夫(Carl Orff, 1895—1982),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教学法(Orff Schulwerk)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教学法之一。原本性(Elementar)概念是奥尔夫教学法中的核心教育理念。 奥尔夫教学法寓语言(戏剧)、动作(舞蹈)、音乐以及视觉艺术为一体,体现了综合性特点,以即兴为核心的创造性,以及扎根于本土文化为出发点的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开放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其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夫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如今,从人本主义出发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己经从原本主要关注的儿童世界扩展到全年龄段:从胎教到老年终生教育,并继续与时代同步发展。
历史背景
从15-17世纪间,欧洲以自然科学发展、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的同时,秩序、规则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进入到社会的法制建立。当这种以分析为主的方法被应用到思维领域,打破了神学崇拜的人们,就以哲学崇拜替之,崇尚理性成为人与社会追逐的时尚和最高价值标准。这种理性包括最大效益化的价值观,被称为“近代哲学思维方式”。
15世纪以来,以分析为主的精密的自然科学在认识自然界方面获得了巨大的进展。但恩格斯指出:“这种方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着运动的东西,而是看着静止的东西;不是看着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 是看着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看着话的东西,而是看着死的东西。这种考察事物的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反杜林论引论》〔摘字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比如“绝对真理”、“科学性”等等,科学界创造的一个个定律、学说体系。现代主义范式主要是线性的、可分析分解、有始有终、可量化测定的,从简单到复杂。
进入18世纪尤其中期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反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首次把 对“人”的关注从作为客观世界的研究拉回到人本体,随着各个哲学、思想领域的一批学者不满于这种二元分离、对立、僵化的思维方式,特别是二十世纪“混沌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创立,更从被科学化、理性化创造的新上帝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纷纷对鼎礼膜拜的理性主义展开批判、超越。他们虽观点、领域各异,但却主张完整地体现“人的尺度”,比较重视非理性的价值。
这种思潮形成了广义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化走向。在文学艺术上也表现出来。如浪漫主义就是在艺术领域中的先行者,把情感最直白地、自由地表露出来。邓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创立的现代舞。追求人性、自然以至表现技法、手段的更加自由、解放。正如奥尔夫说的“二十年代的时候对从事体育、体操和舞蹈活动的一种新的感觉。支配着欧洲的青年……”。
从教育领域看,欧洲在古希腊时期一直到中世纪(15世纪)之前,基本是一种早期的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七艺为中心),在当时的人类发展不可能有“自然科学”教育,“学科”的分类受人类认知的极大限制,一般称其为“人文主义”课程,这时还有一个重要现象,既教育只为少数统治阶级、特权阶级服务。也称贵族教育。
文艺复兴后,“…随着中等阶级的兴起,科学也大大地复兴了,…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科学。”(恩格斯)同时也为了自身利益需要教育的发展。“人文主义”课程在实际生活中完全不实用。产业革命的进展,进一步提高了科学和现代语的重要性。到了17、8世纪迅猛发展的自然科学向课程渗透,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现实主义的课程”。针对现实需要各种新学科不断增加,如历史、地理、现代国语、体育、音乐、图画、劳作等等。
到20世纪学校教育的课程形成了大百科全书式的“学科(学问)中心”体系,按夸美纽斯的说法“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这种体系,以教室、教材、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法为主。
当然整个课程发展过程并不是这样简单和直线的。以贵族教育为模式的“人文主义”课程一直与“现实主义”课程在激烈地争论中,也没有马上退出历史舞台。
到20世纪初20一30年代世界性的课程改革运动。这个运动从变革传统的学校观----把学校视为各种知识、技能的授受机构一一出发,探索并实践上新型的课程,这种课程要求同儿童的心理特征和社会要求相适应。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运动,即《儿童中心》课程即是代表。
该改革在德国称为《合科教学》其特点均在打破旧的分科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转轨为按照学生兴趣、从实际的生活出发的直观教学和追求心灵世界、提高人本来的创造性。当时的课程增加了许多与生活、社会相关的如财会、缝纫、烹饪等课,开始注意儿童及周边生活。
奥尔夫本身的求学经历印证了旧的教育体制的蔽端,他基本是自学及家庭教育成才的,完全不能适为时学校教育体制的那一套。
在当时,达尔克罗兹氏对奥氏有着深刻的影响:“雅各•达尔克罗兹的著作和想法在整个世界上流传……天才的维格曼是达氏和拉班的女学生,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舞。这两人的作品对艺术界和教育界有首巨大的影响。……所有这些努力都使我非常感兴趣,…(奥尔夫“《学校音乐教育》一回顾与展望”1963) 。
在艺术教育上可以说从音乐教育的物理学模式——“学问中心课程”(最典型是“乐理”课和以乐理为主干的音乐课本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和声、曲式等所谓知识、技能、技巧…)、开始转向以生物学模式——以人为本、“儿童、社会中心”课程的时代的标志。从“音乐是乐音运动的形式”向“音乐是人类生存的根基的观念转变。(奥尔夫:“从学校音乐教育的这种性质可以看出它的特点,它的长处和短处。纯粹的体系学者大多对它没有真正的兴趣,而具有艺术素质和气质的即兴者却相反大有兴趣。”(奧尔夫《回顾与展望》摘自廖乃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以上就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产生的背景。在1924年创立的君特学校,奥尔夫就开始了他关于动作和音乐教育彼此交融和补充的改革实验。在1930年他为此所写的教材中目的就非常明确:“这本教材想作为基本的音乐教材练习,引导人人走向音乐的原本力量和原本形式。”这种原本的音乐“如果它理解时代的标志的话,现代的音乐教育必须按这里提示的意思去建立”。(《回顾与展望》摘自廖乃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从此开始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历程。这种“原本的”是否可以从前面提到的生物学模式找到它的理论根据: 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能》一书中将西方艺术教育最主要问题规纳为三点:
- 理性主义(建立在物理学模式基础上的艺术知识、双基)。
- 测试主义(以对错、级别作为评价标准)。
- 精英主义(建立在个人技术的发展基础上的)。